如何進行ERP培訓?
1.安裝調試:包括數據庫、
erp運行的基礎?
收集完整準確的基礎數據是成功實施ERP的必要條件。實施ERP不僅僅是購買和安裝一套軟件。在正式投入運營之前有很多工作要做,基礎數據的收集和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沒有基礎數據的支撐,ERP系統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沒有根,無法運行。如果支撐系統運行的基礎數據是錯誤的或不完整的,那么系統運行后只能得到錯誤的結果和不完整的信息。因此,基礎數據的準備工作可以直接影響系統的正常運行,不可低估。
對基礎數據收集的要求是完整和準確。那么,應該準備哪些數據,如何收集才能滿足完整性和準確性的要求呢?根據我們實施ERP的經驗,下面提供一些參考。
一是基礎數據支持各自的子系統,滿足系統集成的要求。
ERP系統通常由三大系統組成:物流、財務和制造。每個系統又分為幾個小的子系統,三大系統及其下級子系統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所以要根據不同子系統的功能需求準備數據,滿足系統集成的要求。
我們以庫存管理子系統為例來說明系統的基礎數據準備對該子系統以及整個ERP系統的支持。庫存管理系統作為整個物流制造系統的基礎,一般置于物流系統中,庫存管理中相關基礎數據的準備尤為重要,是系統良好運行的保障,也是充分發揮ERP系統運行MRP計劃、預測作業等功能的前提。庫存管理不僅要保證信息準確,滿足客戶和市場的需求,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控制庫存,加速庫存周轉,減少庫存資金的占用,從而降低庫存成本。
1.材料數據
(1)材料定義和編碼
根據ERP系統的一般定義"材料與工程是為了出廠而需要納入計劃的一切必不可少的東西的總稱,不僅僅是原材料或零件,還包括毛坯、在制品、半成品。、成品、外購件、包裝材料,甚至包括工程工具、勞保用品、能源等所有物資。
ERP系統要利用計算機的處理速度和能力來處理大規模的數據,因此必須對數據進行標準化和編碼,以便計算機識別和檢索。物料的標準化編碼是為了高效有序的管理物料。同時,便于在系統中對物資進行分類、檢索、統計以及物資信息的交換和共享。
(2)物料數據設置
在ERP系統中,物料最重要的數據存儲在物料主文件中,物料主文件反映了物料的各種參數、屬性和相關信息,如物料編碼、名稱、分類、計量單位、計價等。,所以應該首先設置物料主文件。系統中使用的所有材料必須首先記錄在材料主文件中,以便在輸入文件后可以找到它們。
在一般的ERP系統中,每一項物料數據都提供了許多關于物料的描述參數,用戶不必設置每一個參數,只要設置那些系統運行所必需的、對自己的物料管理有用的參數即可。設置物料數據時,有些字段的內容必須由用戶定義,然后才能選擇。其他字段的內容可以從系統提供的選項中選擇。對于沒有可選值的字段內容,用戶可以在創建物料記錄時根據實際值輸入。
物料主文件的記錄建立后,相應的物料數據可以在其他數據文件中創建。
2.倉庫數據
(1)倉庫設置
庫存管理中經常使用的物料操作是基于倉庫和庫位的。企業庫存交易涉及的所有倉庫,包括工廠內外的倉庫、出租和銷售網點的倉庫,都應納入系統并明確定義。定義倉庫和貨位是企業貨位管理的重要內容。
設置倉庫時,必須首先定義倉庫的類型。在制造企業中,一般可以設置的倉庫類型有:物料倉庫、產品倉庫、半成品倉庫、副產品倉庫、廢品倉庫、零件倉庫等。可以根據不同的倉庫類型設置倉庫數據,也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為同一類型設置多個倉庫。
(2)位置設置
在設置位置之前,可以對整個倉庫進行分區,也就是設置庫區。在ERP系統中,庫區主要設置在物理方位上,如東、西、南、北,或者按照場區劃分,依次劃分。
庫位是指倉庫中存放物料的架子,在庫區按位置和功能劃分,存放不同類別或不同狀態的物料。如果物料在質量檢驗前和檢驗后應分開存放,應設置兩個位置進行區分。貨位的設置可以方便倉庫中物料的組織以及物料出入庫時的管理。
每個倉庫可以設置自己的存儲區域和位置。在設置位置時,存在實際位置和邏輯位置的問題。實際位置是指工廠倉庫中的實際位置,如貨架,可以是作為一個位置。邏輯貨位是系統中的一個虛擬貨位,倉庫中不一定有,或者貨位編碼與實際情況不一一對應,只考慮庫存管理中收發貨物的便利性和銷售配送的合理性。當然,在實施ERP時,最好設置符合實際情況的位置,因為這樣會使庫存管理更加真實,否則位置將是a"黑盒"庫存管理的運作模式。
3.庫存交易記錄類型
庫存管理的主要內容是管理倉庫中物料的收、發、存。在庫存管理中,每一筆庫存交易都會生成一個交易訂單號,方便查詢和統計。為了使不同的存貨交易生成的訂單序列號不同,設置了存貨交易類型參數,可以控制各種存貨交易生成的訂單序列號,并根據不同的設置對存貨交易訂單進行不同的處理。更重要的是,不同類型的存貨交易關聯的會計分錄是不同的,因此系統應該為不同類型的交易設置相應的會計事件,這樣在存貨交易過程中發生的財務關系就會清晰地自動反映到財務模塊中進行相應的結算,確保倉庫中實物和財務的統一以及物流和資金流的同步。
在同一個系統環境下,如果有多個不同的結算主體,不同的公司使用相同的存貨交易訂單類型,也可以通過控制其序列號參數來生成不同的訂單序列號,這樣就可以明確區分不同公司使用相同存貨交易類型生成的訂單。
實現基礎數據對各自子系統的支撐功能,滿足系統集成的要求后,就可以據此采集基礎數據了。當然,不同的ERP軟件會有不同的系統結構和功能,數據采集必須同時基于所選的軟件。因此,通過這種方法收集基礎數據需要了解ERP和所選的ERP軟件。
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數據對子系統的支持,還要考慮與其他子系統的集成。以供應商數據采集為例,要注意以下細節,保證整個系統的集成。
(1)供應商信息需要財務部和采購部核對,確保一致性。
(2)供應商名稱是供應商的法定名稱,不能縮寫。
(3)供應商編號,編碼規則需要確定。
(4)應確定供應商的命名規則。;的位置名稱。
(5)供應商的銀行賬戶和賬號,支付時,用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賬戶信息。
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這些點必須放入數據收集表的描述部分。
第二,基礎數據必須能夠最大程度地反映企業的現狀。
以上只是提供一個收集基礎數據的角度,為了思路更清晰,收集更方便快捷,相輔相成。為了避免遺漏,有必要從其他角度研究基礎數據的收集。
通過仔細研究,我們發現,為了支撐系統的運行,這些基礎數據必須能夠最大程度地反映企業的現狀(或者說流程再造后企業的未來情況)。具體來說,這些數據給出了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資源和物料及其屬性,企業的外部資源,企業工作流程運行和變化的臨界條件,以及企業的標準加工數據和產品結構信息。
有了這些基礎數據,就能反映企業的資源、生產能力、工作流程的現狀。我們可以在此基礎上收集基礎數據。
(1)收集企業擁有的各種資源、物資及其屬性數據。
(2)收集企業外部資源數據。
(3)收集企業工作流運行和變化的臨界狀態數據。
(4)收集企業標準加工數據和產品結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