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砌基礎的施工方案?
磚基礎施工方案如下:1。基礎施工順序為:基礎開挖-打龍門樁-基礎設置30cm素混凝土墊層-條形磚基礎-地面圈梁-基礎柱及陽臺懸臂梁-回填土。此外,澆注順序為"先運后放就是挖。由于變形縫的存在,基礎施工可以分段施工,形成流水作業。2.土方開挖和護邊:土方開挖前,放好基礎邊線和土方開挖線,引至基槽外不被破壞的地方。開挖時注意在底部預留100厚土層,驗槽后澆筑墊層時切掉,防止基底因長期暴露而受擾動。開挖基槽時,如發現土層與地質報告不符或地基不良,如暗渠、地下、暗塘、墳墓、人防設施等。,應立即通知建設單位地質勘探部門、設計院等有關部門的人員,現場研究解決。土方開挖時,施工測量人員嚴格控制標高,嚴禁超挖。土方采用大開挖,自然放坡,放坡系數為1:0.33。雨水或地表水通過排水收集在集水井中,然后用潛水泵排出坑外。三。基礎墊層施工。C15混凝土墊層澆筑時,應按每段留置三組試塊。制作試塊時,請監理公司人員監督并送至實驗室進行養護。2.墊層澆筑前,應修整土方,并用竹簽標出基槽標高。先用竹簽在基槽內,再用水平尺測量其標高。在澆筑素混凝土的過程中,將根據這些竹簽的頂部來測量整體標高。在混凝土施工中,測量人員應控制施工的全過程。澆筑混凝土時,由遠及近泵送,不允許在同一地點連續布料。布料應在2米范圍內水平移動,并垂直于澆注方向。振搗和泵送混凝土時,振搗棒的插入間距一般為400mm左右,振搗時間一般為15~30S,20~30min后應重新振搗。確保布料順暢,振搗密實。使用平板振動器時,移動距離應確保平板能覆蓋被振動部分的邊緣。混凝土振搗后,表面用鐵桶碾壓并用磨片磨平。四、磚基礎施工1。基礎采用MU10粘土磚,磚的強度等級必須復試,符合設計要求。并應提前1-2天澆水濕潤。其含水量應在10%-15%。2.調平并設置若干皮桿。釋放墻的軸線。并清潔磚石部分。如果表面平整度超過1.5cm,應采用細石混凝土找平。3.磚墻采用梅花式砌筑,砌筑為砂漿砌筑。其鋪漿長度不得超過750mm,砂漿標號為M10水泥砂漿。砂漿攪拌應根據配比表按重量比配制。攪拌時間不應少于120秒。每次3-4小時混合使用。4、砌體應在墻的轉角處和構造柱與墻的連接處設置皮數桿。測量桿應預先垂直放置。首先準備好水平標高固定的砂漿。砌筑時,墻體上的頂皮磚和底批磚均用丁磚層砌筑。5.磚墻的十字路口。應隔皮砌縱橫墻。交接處的陰角豎縫應上下錯開1/4磚,磚墻的轉角處和交接處應同時砌筑。不能同時搭的斜搓長度不應小于斜搓高度的2/3。6、磚墻水平灰縫和垂直灰縫寬度應為10mm..但不小于8mm且不大于12mm,水平灰縫飽滿度不小于80%,豎縫采用擠壓法或加成法,無透明縫、死縫和假縫。禁止用水灌漿和填充接縫。7、墻體與構造柱的交接處應留置馬牙槎和拉結筋。每層樓的柱角應留馬牙叉。退后,先入為主。拉結筋為2%~6.5筋。沿墻的間距不得超過500mm。嵌入長度從墻的左邊開始計算。長度不小于1000毫米。伸入構造柱內的長度為200毫米。末端應該成90度彎鉤。8.墻體砌筑完成后,應清理墻體上的浮灰和雜物,包括構造柱內的落灰和浮灰。
砌體馬牙槎留置幾公分?
磚石馬牙全部保留12cm,有的保留6cm。留置長度大,施工難度大,不易連接,利于整體性和咬合。不易開裂,留置長度小,施工方便,整體性差,咬合性差。抹灰前應掛鉛絲網。馬牙最重要的保留長度應該取決于底部下落時的排磚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