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含山縣運漕鎮快遞業務安徽含山縣運漕鎮有?
圓通,申通,在五里街,東大街,反正地方不大,招牌又顯眼,很容易找的
馬鞍山的運漕鎮怎么樣?
運漕鎮,古稱蓼花洲,坐落在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運漕鎮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是一個擁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它地處含山南端,東臨和縣、南瀕無為、西臨巢湖,三縣交界,四周環水。上通巢湖,下達長江,裕溪河、牛屯河將其環抱,素有“水鄉澤國”之稱。鎮內交通便利,226省道穿境而過,裕溪河大橋連接無為縣大江公路,直通蕪湖;裕溪河擦身而過,直通長江,溝通五湖四海。
據清康熙二十三年的《含山縣志》記載:“運漕鎮在縣南八十里東七都,地臨大河,上通巢湖,下接長江,居民稠密,商賈輻輳,舊設巡司”,明代以來便是安徽省江北八大重鎮之一。
運漕鎮是一個古老而又極富特色的小鎮。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700年前的三國赤烏年間。相傳,夏禹治水“鑿東關石梁為渡漕”時,運漕就有了自然的河流,當時只是汪洋中的土墩,幾經流沙淤積變化,逐步形成“蓼花洲”,因此,運漕曾有“蓼花洲”、“中閘”、“漕川”的古稱。
由于運漕鎮位于裕溪河咽喉要段,所以它也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北魏曹操伐吳曾“四越巢湖”,為軍需開挖濡須河,同駐兵濡須山、東關的吳軍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拉鋸戰,運漕史成為吳軍重要的糧草基地。
借助于得天獨厚的黃金水道,明初,運漕被朝廷欽定為“十二圩鹽引岸”,徽州鹽商紛至沓來。蕪湖米市的崛起,使得徽商的生意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幾乎壟斷了運漕所有的行業。徽商的到來,將最具特色的徽州民居、祠堂、牌坊“克隆”到此。
“過街木樓石板路,青磚小瓦馬頭墻”是古鎮典型的建筑風格。鎮上原有36條大街,72條小巷,古鎮上大街、小北門一帶仍有許多保存較好的黛瓦粉墻的徽式民居,錯落有致、青白相間,猶如一幅透著滄桑古韻的水墨畫展現在眼前。腳踩青石板,步入那曲徑通幽的小巷,仰望兩側的小木樓,雕花鏤空的木窗前擺著幾盆花草,那點點綠意為古屋帶來了盎然生機。
隨著旅游經濟的迅猛發展,古民居古建筑保護力度的逐步加大,千年古鎮運漕的恢復保護工作也提上了日程。按照“保護老街,建設新街,拉開框架,提升檔次”的新理念,一個集古鎮風韻、現代文明、適宜人居、水鄉特色的新型集鎮正逐步呈現在大家的眼前。